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特别策划·江南戏曲文化专题

  • 清代扬州徽商与戏曲

    朱万曙;

    随着清代扬州徽商的崛起,徽商借助迎銮等机遇,成为戏曲的重要消费群体。同时,徽商对清代花部的勃兴以及戏曲创作的中兴,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015年03期 v.13;No.5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2 ]
  • 大众娱乐文化视野下明清江南戏曲艺术的繁荣

    冯保善;

    明代中期以后崛起的大众娱乐休闲文化,与同时期兴起的物质享乐风气一致,其中心均集中在江南。成化年间是娱乐休闲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捩点。明清江南戏曲艺术的异常繁荣,与江南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加剧,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生存这一基本需求,开始追逐享乐性消费,广阔的消费市场,有着重要的联系。以大众娱乐休闲文化视角审视古代戏曲艺术的本质,也会取得新的认识。

    2015年03期 v.13;No.51 8-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7 ]
  • 戏剧家班、题咏与创作——清代扬州盐商戏剧活动研究

    明光;

    清代扬州盐商的戏剧活动,始于初期、盛于中期,十余部盐商家班贯穿其中;某些盐商乐于欣赏昆曲清唱,并能题咏剧本、演出,显示出较高文化修养;更有盐商参与编创剧本或为剧本创作提供条件。因此,乾隆盐商家班的兴起,是康熙盐商戏剧发展的必然;乾隆盐商家班逐步走向社会演出,与盐商的开放心态密切关;盐商深度参与戏剧活动,是清代士商精神交流、深层互动的生动表现。

    2015年03期 v.13;No.51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2 ]
  • 三美兼具 异曲同工:昆剧舞台“三别”戏简论

    王亚琼;王宁;

    《南西厢·长亭》、《玉簪记·秋江》与《紫钗记·折柳阳关》是昆剧中著名的三折离别戏,皆具备美文、佳曲与好戏这三重特色,虽各具风韵,但饱含的深情厚意却是异曲同工。三者作为离别类折子戏中的精华,是戏剧文本与舞台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至今仍在昆剧舞台上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带给我们久违的感动。

    2015年03期 v.13;No.5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7 ]
  • 潘之恒金陵戏曲活动考

    张秋婵;

    晚明时期,金陵戏曲演出极为繁荣,表现形式多样。潘之恒一生中有约一半的时间在金陵逗留。在金陵,他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戏曲活动,积累下丰富的戏曲观赏经验,为他一生从事戏曲表演艺术的探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潘之恒的金陵戏曲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社集和曲会,进行戏曲表演活动;二是与梁辰鱼、韩上桂、汤显祖等戏曲家交往,共同探讨、切磋戏曲编剧和表演艺术。

    2015年03期 v.13;No.5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2 ]

戏剧与影视

  • 清末改良主义者对传统戏曲的提倡和批判及其现代性诉求

    乔丽;

    清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戏曲改良运动从现代性诉求出发高度肯定了戏曲的社会地位和巨大功能,基于变革社会、救亡图存的进步要求,在肯定戏曲的同时又从启蒙现代性出发批判了传统戏曲思想内容的迂腐俗套,从审美现代性出发既肯定了戏曲的特殊艺术魅力又批判了戏曲审美形式的刻板僵化,给我们留下戏曲与社会关系的百年思考。

    2015年03期 v.13;No.51 38-4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银幕想象的价值与未来——论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电影危机

    刘志;

    艺术电影在当代审美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遭遇着多重危机:在其外部面临着新媒体娱乐产品的冲击,在其内部则遭受着电影娱乐性过度膨胀的挤压。这种危机从审美现代性视域分析则和启蒙精英赋予大写的艺术以审美解放功能的衰落不无关系。当代艺术电影需要重新调整其叙事策略,从一味制造刺激感觉的娱乐产品和关注抽象的人的审美解放功能转化为关切具体环境中的人的伦理处境,这种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艺术电影,在未来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5年03期 v.13;No.51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1 ]
  • 都市文化再造:从城市爱情到都市欲望的都市言情剧

    韩素梅;徐国源;

    关于城市爱情的电视剧在市场化之后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大约1992年之前的城市俗世爱情及市民生活的回归,一是90年代中期至今迅速转向都市爱情神话及欲望都市、消费都市的大力展示。后一阶段中爱情逐渐与各种欲望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主角大多由普通市民转为城市白领或中产。这种关于都市的想象与文化再造,不仅强化了传媒的城市中心主义与消费主义价值观,而且也再造了社会关系,并一定程度地影响和破坏了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及公共性。

    2015年03期 v.13;No.5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音乐与舞蹈

  • 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

    刘勇;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也是第一个将音乐系统、规范地运用于其一系列佛教仪轨之中的中国佛教宗派,佛教音乐对其佛经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天台宗佛教音乐所经历的从"自修"到"化他"的历史演变在我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015年03期 v.13;No.51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3 ]
  •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东北地区民歌研究

    王广义;谭韩;

    中国东北地域文化体现了其一体多元的色彩,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色。从经济、地域、民族、宗教、国际等各个文化层面来考察东北民歌的历史的传承与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文化层面影响下,塑造了东北民歌的多样、流变和富有时代性的艺术特色。

    2015年03期 v.13;No.5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多元演唱方式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与表现

    孙美娜;

    随着多元化大环境下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强力助推,多元演唱方式这种歌唱形式应运而生。多元演唱方式是对现代声乐作品的一种全新的诠释和表现。这种演唱方式的出现,在更好的为声乐作品服务的同时,也促使演唱者歌唱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声乐作品创作上的创新,从而积极的推动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

    2015年03期 v.13;No.51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8 ]
  • 针对全国舞蹈比赛群舞创作“评委会特别奖”推理猜想

    冯百跃;

    针对全国舞蹈比赛设置的"评委会特别奖",可通过三个方面对7部"评委会特别奖"群舞展开学术研究与分析推理和猜想,得出结论:除《汉宫秋月》和《他们·她们》的创作质量高于第8届创作二等奖之外,《送亲歌》《花开花落》《翻身农奴把歌唱》《淮水情兰花弯》和《春天来了》所荣获的"评委会特别奖"创作质量均低于当时全国舞蹈比赛群舞创作三等奖。

    2015年03期 v.13;No.51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 ]
  • 普拉提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高娟敏;

    具有80多年历史的普拉提训练是一种独特有效的身体训练法,早已被国外体育、健身及舞蹈等领域普遍运用,目前,也逐渐引起引起国内重视。作为"国内首位推广菩拉提的人",运用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普拉提的产生、发展入手,梳理了其与舞蹈的历史渊源;同时,全新视角分析了普拉提对练习者生理和心理训练方面产生的作用,从而阐述了普拉提在舞蹈教学中具有加强核心力量、提升本体感觉、提高运用意识能动性的能力等应用价值,旨在不断探索身体多元化的训练方式,研究提高舞蹈学生身体训练效率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2015年03期 v.13;No.5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15 ]
  • 视觉节奏——舞蹈语言变化初探

    包峥剡;

    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要素之一,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没有舞蹈。舞蹈的神奇莫测和千变万化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从舞蹈艺术的审美接受者视角出发,舞蹈节奏分为"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部分,以舞蹈动肢体作为传达基础的"视觉节奏"是舞蹈节奏的根本。在舞蹈创作中的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对比使用将会产生"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2015年03期 v.13;No.51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9 ]

美术与设计

  • 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对望——对当前设计艺术教学的思考

    胡晓东;

    民艺学对于中国艺术设计的文化身份识别,对于中国经济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效地发挥调节和补偿功能。借助民艺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把设计艺术学置于学科交叉和综合的位置,从而更加整体、全面地把握设计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艺术设计及其教学方法的认识,实现设计对社会的改造。

    2015年03期 v.13;No.51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7 ]
  • 艺术院校色彩设计教学流行色应用探析——以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为例

    俞晓群;

    色彩设计是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辐射各类设计学科,在设计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中关注色彩设计教学的薄软环节——流行色应用教学环节,可就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为案例展开分析,得出其拓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途径。这种探索需要立足当代西方设计理念,着眼当下全球化设计审美需求和产品的市场定位,强化色彩设计中的流行色策划项目教学环节。该项教学改革是色彩设计从理论教学到设计实践的延伸,同时促进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的有效关联。

    2015年03期 v.13;No.51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1 ]
  • 基于儿童绘画的衍生品开发及软装设计

    卢晓;

    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提升,艺术对大众传递的形式也愈发地多样化。艺术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大众与艺术品的距离缩小,艺术不再只是局限于博物馆、美术馆供人瞻仰、膜拜,它还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众带去实用性的享受和美的福祉。着眼于儿童绘画的衍生品开发及其在软装设计中的运用,意在拓展艺术衍生品的范畴,以及儿童绘画的功能性与影响力;同时拓展软装设计的思路、丰富其设计语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及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家庭的人文关怀注入新的能量。

    2015年03期 v.13;No.51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2 ]

非遗研究

  • 唱“平调”弹词和唱“平湖调”弹词的区别——兼谈评弹的称谓问题

    施王伟;

    在弹词南词中,存在两种较为常见的曲调,一种唱"平调",一种唱"平湖调",前者为徵调式,后者为商调式。苏州弹词中的"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和马调,其中陈调分属于平湖调系统,俞调和马调分属于平调系统,弄清这两种曲调的区别,对于弹词南词研究以及苏州弹词的源头探析意义重大。(苏州)"评弹"称谓其本义,是唱"平调"弹词的简称。

    2015年03期 v.13;No.51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艺术学理论

  • 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

    仲呈祥;

    本文撷取仲呈祥先生于2015年6月在浙江理工大学金沙大讲坛的讲座内容。面对当前国内的文化环境,面对客观存在的文化问题,仲先生结合着自身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认清楚并处理好文化领域的种种关系。坚持以"化"人,即把人的综合素质"化"高作为终极目标;拒绝只注重感官、刺激人快感的影视剧作品,而应致力创作出启迪心灵、净化灵魂的艺术精品;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人应当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仲呈祥先生的高度概括源于他对社会现实与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理解,其忧虑则源于他对社会现象进行冷思考之后的理性总结,他在用自己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去反思文化的得与失、悲与喜。

    2015年03期 v.13;No.51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
  • 禅宗写意绘画与后现代艺术的跨文化比较

    胡平;

    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在艺术审美层面、艺术创作层面以及哲学终极层面等方面,禅宗精神与禅宗写意画和后现代精神与后现代艺术类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在哲学美学精神类型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艺术形态背后对于"真"价值的追求等层面上,二者不仅具有人类精神价值相同的普世性倾向,而且在当今国际文化视野中,它们具备文化的对接可能性,以及审美与哲学层面上的同构性与同调性。

    2015年03期 v.13;No.51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艺术札记

  • 我的恩师周大风

    周雪华;

    <正>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许多老师,都在我的艺术道路上洒下过辛勤的汗水,而使我成为当今中国昆坛上一知名作曲家、传承者的最初的伯乐,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周大风。从他收我为徒起,迄今已有35年了,在我26岁那年,我还是浙江省曲艺团的评弹演员,那时随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住在北京西苑饭店。演出之前的一个晚上,有秘书来通知我,说有位专家想要见见我,听我唱一曲,我随即提了琵琶就跟他到了另一幢楼里。一位风骨超逸的学者端坐房

    2015年03期 v.13;No.5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7 ]
  • 《大圣归来》的意义

    盘剑;

    <正>截至2015年9月7日,《大圣归来》上映60天最终累计票房9.54亿元,这个数字创造了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划时代纪录。因此,一部《大圣归来》将使2015年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头——国产动画电影将从此走进一个新的时代。无论20世纪的"中国学派"曾经多么辉煌,无论这几年来的"中国动漫产业"多么风生水起——"在短短8年间,中国的动漫产量已经超美赶

    2015年03期 v.13;No.51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3 ]
  • 傩仪式富矿的全方位开采——评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徐海波;孙晶晶;

    <正>仪式音乐是近年来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对仪式及仪式音乐的田野考察,借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揭示在信仰状态下个人、音乐、仪式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而"认识音乐文化本质以及人类自身"[1]176。孟凡玉2013年9月出版的《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1就是当下仪式音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笔者认为,该书为仪式音乐研究增添了新材

    2015年03期 v.13;No.51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音乐浙江 赵松庭

    齐磊;

    <正>赵松庭(1924—2001),著名笛子演奏家,浙江省东阳县人,1942年毕业于浙江省立锦堂师范学校,1949年肄业于上海法学院。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期间,先后任教于东阳县立中学、县立师范学校。1956年,在浙江省歌舞团任笛子独奏演员,1976年后在浙江艺术学校任教,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理事。赵松庭作为"江南笛王"以及南派笛子的代表人物,其对于竹笛的贡献可以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竹笛演奏。"开创了

    2015年03期 v.13;No.5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取金善用

    朱伟洁;

    <正>修复的本源,乃是惜物之心。无论是对于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古修复,讲求修旧如旧,令大众看到更贴近真实还原的展览修复,还是技艺高超、恢复器物经济价值的商品修复,皆以"惜"的情感为出发,进而衍生出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尊重、对普罗匠心的赞叹,以及对由智慧结晶而出的器物的追捧与热爱。而在这众多修复技艺中,金缮技艺的出现,为惜物之心的具象体现,更是平添了几分华彩。

    2015年03期 v.13;No.51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