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 越剧流派论

    高义龙;

    越剧流派是继京剧之后最具特色的一个地方剧种。流派产生的条件主要是丰厚的积累,独创的风格以及流传与流行。流派不能自封,不能人为树立,它们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观众和行家逐步认可的。流派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唱腔上,还表现在表演上和整体气质、整体风格上。喜爱新颖、独创、多样,这是流派存在和繁衍的心理依据。时代在呼唤着新的流派出现。

    2006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9 ]
  • 百年越剧音乐思想初探——写在越剧华诞百年之际

    周来达;

    文章回顾了百年越剧音乐“两段”“六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初创期马潮水等落地唱书艺人“一念之下”,创造越剧音乐的创举;揭示了转型期施银花等的“一音之差”,实现了音乐体制转换和声腔重构的奥秘;探索了完善期袁雪芬的“一调之改”,完善了越剧女腔音乐机制、丰富女腔内涵的轨迹;勾勒了成熟期刘如曾等将西方音乐的“一技之长”,融于越剧音乐之中,丰富越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提高创腔能力,促进越剧音乐与西方音乐和谐发展的情景。首次提出了越剧以“四个一”形式体现出来的“音乐资源共享、和而不同”、“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三大”音乐发展思想,是科学的音乐发展思想之观点。

    2006年03期 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9 ]
  • 视听新水墨——关于越剧电视剧《孔乙己》的美术设计解读

    周杰;

    本文以越剧戏曲电视剧《孔乙己》的美术设计为案例,深入探讨戏曲在电视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包括舞台结构的空间关系,道具的生活化、符号化等。该剧既强调传统戏剧本身的韵味,又积极地探索新的表现。特别是创作者着力寻求在电视传媒的传播规律前提下,寻找与时代的结合点,创造出既是根源于戏曲的精神实质,又符合新传播媒体的语言方式,进而为编、导、演多方面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开拓了某种崭新的戏曲电视剧的美术形式。

    2006年03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8 ]
  • 论浙江戏剧创作与民间文学

    朱秋枫;

    本文在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名录的启示下,通过对浙江省自建国以来根据本省民间文学素材编创的主要剧目(如《五姑娘》等)的分析研究,结合对中外戏剧文学史上吸取民间文学营养而产生精品巨著的典型范例,认定民间文学是戏剧影视创作的丰富宝藏。文章还对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品为什么能博得人民群众喜爱这一点,作了扼要的论述。

    2006年03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1949年至1979年西泠印社历史研究

    徐清;

    关于西泠印社史的研究目前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1949年建国以来印社史的研究与建国前相比更是显得冷寂,后半阶段印社史的研究亟待展开。事实上,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对于印社而言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社团性质由私有向政府公有的转变给印社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印社后来的生存与发展。文章认为,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间,西泠印社的发展历经了很大的起伏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沉寂期、恢复期、低谷期、发展期这样四个阶段。

    2006年03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丑角的沉浮

    汪晓云;

    在戏曲角色体制中,丑角是作为生、旦的陪衬乃至对立面出现的,其美学标准与表演原则均与生、旦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丑角的民间性尺度,即其外在言语动作表演全方位的贬低与丑化,揭示丑角是中国戏曲传统整体性民间喜剧精神的弱化,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文人士大夫审美标准作用于成熟戏曲文本的产物。

    2006年03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1 ]
  • 论甘美兰音阶的结构形态与调音模式

    饶文心;

    论文通过对新掌握的爪哇本土学者实测的76套宫廷甘美兰乐器音阶数据的分析与论证,从非演绎律的角度探索和研究斯连德若与佩罗格音阶的结构形态,认为构成斯连德若与佩罗格音阶的是7/6和8/7或靠近它们的简比谐音音程。论文把音阶研究纳入调式关系之中,揭示了这两种音阶的共同音与框架音程的关系以及调音模式的配置,认为五声斯连德若与七声佩罗格这两类甘美兰音阶之间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并建立在共同的结构形态之上。论文对产生八度伸缩性现象的原因作出了解释。

    2006年03期 4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5 ]
  • 人文环境中的弹词音乐特征之体现

    王璨;

    弹词是传统曲艺体裁类别之一,弹词艺术特定的历史成因、传播环境等形成了弹词独具一格的唱腔意蕴。文章从温婉细腻的曲情腔韵、混合交错的节拍形式和有格与无格间的唱腔伴奏三个方面,论证了弹词类音乐的一般特征,阐述了曲艺体裁类别与人文环境之间制约和促进的辩证关系。

    2006年03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8 ]
  • 20世纪初期—1949年江南丝竹在上海城市的嬗变发展

    阮弘;

    本文从20世纪初期—1949年江南丝竹在上海城市出现的主要社团,及其登台表演、电台播音、唱片录制、书籍出版等方面出发,着眼于城市文化对这一传统乐种向近现代转型的影响,对这段时期江南丝竹在上海城市嬗变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全面的考查。

    2006年03期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2 ]
  • 论歌唱的破音现象

    莫成练;

    在动态的演唱中,声带本身不能自发振动和发音,需要气息的吹击,才能不断开闭而产生声音。开始发声时,能够拉紧声带的肌肉和起着不同作用的喉肌进行收缩,使两侧的声带达到必要的紧张度而相互靠拢,使得声门收缩并且闭合,把气息挡在声门下面。但是呼气肌群在横膈膜与小腹的作用下,储存在肺泡里的空气经气管到达声门,这样声门与气息的压力增大,当气压超出声带闭合所能承受的紧张度时,声带稍向两侧分开,气息冲出。就在瞬间声带凭借本身弹力及声门肌的作用恢复闭合状态,同时再度增加声门下的气压,再冲开再闭合。循环反复,使得声带振动。冲开与闭合的系列震动也形成一系列气喷,造成空气稠密和稀疏相间的动荡状态,并产生一定音高的基音频率的声波,声波再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美化成为歌声。根据这个原理,当歌唱者在声门的“冲开”和“闭合”环节上不能与气息相辅相成地协调工作时就会产生破音。

    2006年03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4 ]
  • 从音乐传播角度论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

    裴雅勤;

    本文从音乐传播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女子十二乐坊的传受关系、表演方式、传播路径三个方面,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探讨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原因。

    2006年03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0 ]
  • 17、18世纪中西人物画与人的表达式

    邓帮华;

    17、18世纪中西人物画呈现一衰一荣的景象,对两者的比较多关注其题材和画技,却没有对两种绘画蕴含的精神向度进行比较。如果不以既存的价值判断作为接受意义的前提,中西人物画对人的再现应先被悬置,然后进行考察。本文旨在追问人物画中对人的表达从而揭示明清人物画衰败的真正缘由。

    2006年03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含义之考辨——以该地区画像石墓墓门部位上出现的若干重要神异题材作为论述的中心

    胡杰;

    这篇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前辈学者对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墓葬艺术进行风格分期、年代考证与题材综述等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以对该地区数处有代表性的、能够大致反映该地画像石墓葬艺术发展脉络的画像石墓墓门部位的若干重要神异图像(题材)进行研究入手,通过对具体的“上下文”图像雕绘语境进行分析,结合该地区特殊的文化史氛围和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线索,在注意到这些神异图像之间相互联系的同时,细致地考释与辨析这些重要的神异图像(题材)在该地区画像石墓墓门部位上的不同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雕绘功能,通过此种解析,笔者进一步强调了“墓门”区域在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墓葬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意义与地位;而在本论文的结尾部分,笔者则通过对该地区画像石墓葬中新近发掘出土的一段招魂铭文的解析及对该地画像石墓墓门部位相关题材的另类解读,试图在以后的求知道路上,进一步地将以上的研究思路纳入到两汉时期该地区特有的那样一种丧葬礼俗和信仰传统中去。

    2006年03期 9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5 ]
  • 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刍议

    王涛;

    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大致相似的过程,其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直线职能型特征,并存在一些不足。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和完善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2006年03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4 ]
  • 韩国律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南相淑;徐海准;

    本文所考察的韩国律学研究对象,除中国律学中所提到的主题之外,还包含了韩国独特的记谱法“井间谱”的研究。在朝鲜时期和律学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与当代韩国研究者们研究的与律学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中,出现了律管相关数值的错误。这是由于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忽视了九分尺(一尺=九寸=八十一分的尺)与十分尺(一尺=十寸=一百分的尺)之间的差异。朝鲜后期学者们的文集中,所记载的与律学相关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出自中国原文典籍的引文,所以有时候很多人将这些引文视为朝鲜后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由于引用错误的译文后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朝鲜前期的《乐学轨范》中所记载的多种的“乐调名”及《乡乐器条》中所记载的“黄钟的音高”,《世宗实录》中所记载的“乐调名”与世宗大王所创造的“井间谱”等,学者们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后提出了各自说法。笔者建议对这样的说法,学者们应通过更深入的共同研究,来得出合理的结论。

    2006年03期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