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 帝王后妃情爱题材的发展和《长生殿》的重大艺术创新

    周锡山;

    中国浩瀚的史书中记载了丰富精彩的帝王后妃情爱的史实,历史纪实文学中的帝王后妃情爱事迹的描写尤其反映了众多精彩、复杂、曲折的后妃之恋;此外,古代诗歌、小说和戏曲文学中的帝王后妃之恋的描绘也相当丰富精彩,尤其是《长恨歌》及其同题材的唐诗、元曲和明传奇所表现的李杨爱情,作品众多,风采各异,各呈胜场。具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的昆剧《长生殿》,突破前人樊篱,作出了5个重大的创新性贡献,成为娴熟运用双线结构的史诗性的艺术巨著,是将李杨相恋描绘成两个艺术家知音互赏式爱情的杰出新作,对失败的爱情的后续过程做了新的精彩探索,同时深刻揭示李杨爱情的负面影响,批判唐明皇迷恋女色,荒淫误国,高明的是,《长生殿》既反对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又写出女人作梗的能量和影响———杨玉环因其异样的骄奢淫逸和妒忌争宠对政治黑暗和天下大乱的推波助澜,也应负有相当的历史责任。

    2006年01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5 ]
  • 南戏《白兔记》传承考

    徐宏图;

    宋元旧本《白兔记》已佚,而明人改本、明清选本及民间脚本却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民间脚本为夥,与《琵琶记》一样,中国近四百种的地方戏曲中,几乎很少没有《白兔记》的传统或新编剧目。本文则考述其在地方剧种中的传承历史与现状。

    2006年01期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 1933—1949年的西泠印社研究

    胡志平;沈玉;

    拥有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其成立、发展的历程为今人提供了许多有启示意义的先例,而其中,三四十年代西泠印社所作的诸多努力又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表面看,因时局动荡,社务停顿,社员一时星散。实际上,因为“西泠印社中人”对篆刻艺术固有的热情与执著,并以其特有的运作方式,使西泠印社在1933至1949年的特殊时期,对印学界仍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时期的印社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6 ]
  • 赢在开始——西泠印社兴盛原因探析之一

    史长虹;

    西泠印社之所以能够在今天闻名天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早期的几项关键性举措:开展了长期扎实的准备工作;促成了科学开明的社长遴选机制;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君子协定”。

    2006年01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3 ]
  • 从舞种建设到学科建设——中国古典舞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于平;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文化建设,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形成的。梳理“中国古典舞”几十年间文化建设的脉络,可以聚纷争以合力,化歧见于共识。本文回顾与展望中国古典舞文化建设,从既成事实的描述和分析入手,理清脉络,疏通思路,陈述事实,指明本质。

    2006年01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6 ]
  • 从情节设计到对话装置的转换——早期话剧文体成型过程和特点研究

    黄振林;

    一百年前,话剧通过日本这个驿站从欧洲移植过来,但我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特别是不能从文体角度充分理解对话和台词对话剧成型的结构意义。早期话剧在艰苦的艺术探索中,逐渐领悟和体认话剧文体的特点,促进了我国话剧文体的基本成型。

    2006年01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中华木铎新剧”在日本的公演

    黄爱华;

    本文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1914年,革命党人刘艺舟在日本成立“光黄新剧同志社”,并邀请国内的文明新戏社团开明社赴日,一起以“中华木铎新剧”的名义演戏,以其所得接济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他们先后在大阪和东京进行了公演,演出剧目有《复活》、《西太后》、《豹子头》等剧,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次对外国际交流,比起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率团访日演出还要早五年。这次演出,不但把国内的早期话剧介绍给了日本观众,而且也接受了日本剧坛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话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2006年01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5 ]
  • 内隐记忆与内心音乐听觉

    李莉;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两种记忆方式,它们相互协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隐记忆具有抗干扰性、耐久性;培养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形成的音乐听觉技能。本文通过对音乐教学中的内隐记忆现象的分析,论述了内隐记忆对于提高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重要意义;指出内隐记忆在环境变化多样、应激条件下对音乐听觉技能的获得更为有效。在内心音乐听觉这一音乐技能教学中要摆正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关系,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隐记忆潜能。

    2006年01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5 ]
  • 秦筝溯源

    李子伟;李文军;李淑芬;

    筝,又称秦筝、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普遍的说法,认为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称为秦筝者,是因为这种乐器最早为秦人发明创造。本文历史地、全方位地探究秦筝的发明与相关问题,以求方家鸿儒。

    2006年01期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7 ]
  • 在变化中演进——1980年以来的中国人物画的形式浅议

    陈超历;

    1980年以来的中国人物画在艺术形式上的不同,是由本土绘画传统的继承和外来绘画特征的引入造成的。回顾1980年以前30多年的时间,人物画的形式相对单纯。把1980年以后的20多年的时间划分成如下三个时期:1980至1984年的相对和谐的多样性形式;1985至1990年由“思想的新潮”带来的“艺术形式的新潮”;1991至2000年及其以后对纯粹视觉形式的强调和人物画形式的继续变化。使人看到艺术创作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艺术推动力。这其中为单纯的视觉效果而作的形式已经成为艺术重要的演进方式。

    2006年01期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西厢记》插图的绘刻者

    董捷;

    元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公认的名著。明清两代刻本甚多。各种版本的《西厢记》插图构成了版画插图史上一系列完整而不可多得的标本;对其艺术演变的探索,也成为版画插图史研究中无法绕开的重要课题。《西厢记》版画的绘刻者问题,长期以来令人困惑。一方面,书商出于商业的目的,常常耍滑头,冒署画家的名号;另一方面,真实绘刻者的姓名却湮灭难寻。本文在介绍相关问题时力求去伪寻真。同时,对于绘刻者和刻工的相互关系及他们在版画风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略作考证。

    2006年01期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6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5 ]
  • 唐寅仕女画与歌川丰春美女画比较研究

    洪畅;

    唐寅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画家,开创了削肩忧怨“世俗美”的仕女画类型。歌川丰春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浮世绘画家,开启了浮世绘美女画倦怠忧郁的画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唐寅仕女画与歌川丰春美女画的比较研究展示东方世界的两个国家在步入近代的途中世俗性审美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2006年01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8 ]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加强音乐母语教育

    杜亚雄;

    20世纪,我国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世纪初没能赶上代表世界先进音乐文化的时代潮流,重西轻中,不重视本民族传统音乐,对外国音乐的学习又仅限于欧洲专业创作音乐,不能全面兼收并蓄人类各种音乐艺术的成就,影响了音乐教育发展的速度。目前,人类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文化多元化是时代的潮流,总结20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跟上时代潮流,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应当成为21世纪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6年01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80 ]
  •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影响的初步研究

    徐岚;

    本文基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点,通过对世界音乐多元形态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初步分析,提出对视唱练耳学科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的建构进行初步的研究。

    2006年01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6 ]
  • 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修订的思考和实践

    黄杭娟;

    本文主要就综合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所涉及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实践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办法。

    2006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当代欧洲艺术音乐文化:历史的作用

    布鲁诺·内特尔;朱丹丹;

    2006年01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2 ]
  • 通过声音看历史

    凯瑟琳·克雷芒;黄婉;

    文章赋予歌剧不同的声部以不同的社会性征。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结构主义的分析手法,在我们结构性的思维中“嵌入”了歌剧角色的结构解析。获得清晰而且新鲜的理解,全景式地理解歌剧与历史的关系:历史在歌剧舞台的镜像中扭曲变形成为“想象的历史”,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本文的理论框架关注“共性”,试图构建一种体制结构,以求得普适性的范式,虽不排斥特例的存在,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一种有逻辑的体制。这是结构主义思潮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

    2006年01期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