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 DV艺术论

    蓝凡

    DV的一切特征是其产品(材料)的低端性质(与专业电视相比)所造成的。DV不是电影和电视设备的改良,而是在技术原理上完全不同的影像工具。从胶片、磁带到数码磁带,从胶片洗印、线性剪辑到普通电脑的非线性编辑,DV的出现是影像技术上的一次重大变革。DV艺术的非职业影像特点,生活化/个性化原则,游戏/娱乐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拒绝对政治的过分介入和对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认同。DV艺术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产业化,就如同民间艺术一旦产业化以后就会脱离它的本意一样。DV的出现和被职业影视人的运用,使影视的创作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手段和新效果,观众的影像视觉经验也有了相应的新的发展。从另一角度讲,DV是一种拍摄及表达的手段,这种手段只有演变为一种民间的生活态度,DV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潜能。DV给民间的生活已经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视觉经验,可以相信,它还会继续丰富民众的影像生活。

    2005年02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1 ]
  • 论越剧的民间文化基因

    高义龙

    对越剧发展规律的考察,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基因研究的成果和走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越剧的“基因”,可以用“三源一流”来概括。“三源”,就是民间文化、古典文化、现代文化。“一流”,就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越剧全面改革。“三源”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从发展的时序来说,先有民间文化基因,尔后吸收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基因;从成熟形态看,尽管不同剧目各有侧重,但三种基因一直并存。而越剧改革体现的编、导、演、音、美融为一体的艺术机制,强调整体性的艺术结构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赋予越剧新的形态和活力。

    2005年02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0 ]
  • 略论杭滩的兴衰

    王与昌

    滩簧分“南词滩簧”和“唱说滩簧”两类。杭州滩簧则属南词滩簧中的一支。清末民初以来,对于杭滩的起源,众说不一。本文对杭滩的起源、结构和兴衰教训作一探讨。

    2005年02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8 ]
  • 浙江的戏曲碑刻

    徐雪凡

    浙江戏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遗存丰富,其中戏曲碑刻即遍布全省各地。近年笔者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浙江碑刻时,对其中的戏曲碑刻尤为关注。本文着重介绍浙江戏曲碑文的种类及其对戏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2005年02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4 ]
  • 近代赞美诗(圣诗)音乐在福建的发展——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区域性研究

    吴少静,黄少枚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传教中的音乐活动,是西方音乐传入福建的主要渠道,福建历史上出现过两种方言赞美诗集,特别是《闽南圣诗》在福建流传了150年,成为信徒普遍喜爱的圣诗。借助宗教歌咏,西洋音乐逐渐融入了福建社会,从而对近代福建音乐文化结构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5年0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9 ]
  • 无调性声乐作品的教学应用

    于善英,施王伟

    在声乐教学中,几乎看不到无调性声乐作品的采用。由于其没有调式主音而形成的不具传统意义上的歌唱性,其非常规的演唱方法所形成的教学上的不规范性,及其由于表现形式的生涩而不具大众的欣赏性,造成人们对无调性声乐作品的陌生感。本文通过对无调性声乐作品及其演唱特征的探索和研究,阐述了无调性声乐作品应用于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及可能性,为声乐教学的多样化、丰富化、专业化作了一些探讨。

    2005年02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6 ]
  • 解读音乐课程的价值——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

    马达

    本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进行了分析,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以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2005年02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1 ]
  • 舞蹈织体摭论

    于平

    该文针对舞蹈创作中“舞蹈织体”现象的发生,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论界定和梳理。由此而指出“视觉空间的交响性”是舞蹈织体的根本特征,指出舞蹈织体研究的必然趋势是“舞蹈和声学”的建构。

    2005年02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7 ]
  • 论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的界限及其艺术特征

    陈建娜

    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这两者又分别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因此舞蹈与戏剧之间的比较研究是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课题。从动作与言语、表情与叙事、象征与模仿这三个方面对舞蹈与戏剧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从而剖析舞蹈与戏剧这两类艺术各自的艺术特征。

    2005年02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9 ]
  • 关于《苏轼几件作品的年代考释》

    丁正

    历代苏轼研究专家留下众多文献资料,是研究苏轼书法作品的基础,脱离此基础的考证是徒劳无益的。《考释》作者未能全面占有资料,使文章失考之处颇多,今补证之。

    2005年02期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0 ]
  • 试析S形太极图之美学意义

    高文

    S形及太极图的符号化、象征化,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着汉民族中传统意象思维模式,它所负载的楚文化发展出的道家的思想文化观念,与先人以八卦形成的对世界宇宙的象征自然融合在一起,象征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艺术观,成为南方文化的典型图形,与北方华夏民族文化思想观念遥相呼应,互为融合,共同造就了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华夏文明。其意义还在于:在汉民族的传统审美中,S形的演变代表了对于意象深层次,对艺术表现深层次的追求,其间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那般不羁的自由精神,也才使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地突破儒家思想文化束缚而走向自然。

    2005年02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3 ]
  • 体验Hip-Hop时代的图形趣味

    马琦

    20世纪90年代与世纪之交都是被感性所统治的,并且是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这时的设计已经完全处于后现代主义之中了,因而缺少了后现代最初出现时的对抗性,设计界以及他们的观众已经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这种追求多变的视觉语言,而这时的设计师则在混乱与无序中走得更远。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在期待一种更新的视觉语言,希望能够带来就像后现代设计语言最初带给人们的同样的惊喜,因而使得这个时代忽略了意义而将更大的精力投入于对视觉多样性的探索。

    2005年02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3 ]
  • 剖析“笔墨”内涵的构建与中国画的纯粹性

    郑墨

    纯粹性是一种艺术形式得以存在的价值所在。对中国画艺术而言,“笔墨”不仅是构成中国画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保持中国画纯粹性的重要因素。要保持中国画艺术的纯粹性,“笔墨”是重中之重。

    2005年02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3 ]
  • 鼓词《目连记》散论

    戴云

    《目连记》是藏于首都图书馆的一部关于目连救母故事的说唱曲本。过去,曾有人将其体裁划归宝卷类。本文以翔实的文献资料,认为《目连记》是鼓词文本。文中对《目连记》的本事源流进行深入考证,并以清末双福班鼓词演出本为例,对《目连记》的演出情况予以探讨。

    2005年02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8 ]
  • 试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杂技教育

    张振元

    杂技教育主要指培养杂技表演人才的教育。杂技表演人才是一种典型的特殊技能人才,其教育培养具有特殊性、连贯性、独立性特征,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杂技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处于一种隔膜、放任、封闭、缺位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技教育经历了由杂技培训班到杂技学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艰难探索过程,并在向规范办学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受教育人数少、覆盖面窄,至今仍易被人们忽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创建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构建杂技表演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性”本质属性中的应有之义。杂技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进行从功能到结构、从主体到辅体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体创建。

    2005年02期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5 ]
  • 当下中国电影发展战略研究

    徐群晖

    在全球化环境下,电影产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和大众文化工业的兴盛为当前电影业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只有根据当下电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态势,更新电影的传播理念,实施全新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传媒业竞争中,全面推进民族电影工业的健康发展。

    2005年02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9 ]
  • 电影之于数字时代——数字化环境下新媒体与旧媒体互动一议

    吴小坤

    提到数字时代,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和一些新兴的媒介。在较少的关注电影的人群中,存在更多的却是对数字时代环境下电影生存状况的忧虑和担心。在学界和业界都有人认为电影会被新生的数字媒体所取代,它的生存岌岌可危。但是,笔者认为,电影除了是技术媒介之外,又是艺术手段。技术因素是电影存在的基础,但不是电影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在媒介技术不断进步的若干年里,各种媒体都有了相关的技术创新。但是,电视还始终是电视,广播始终是广播,而电影也始终是电影。

    2005年02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

    吴文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语境下,为有关国际组织所倡导,并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和重视的一个国际化的文化建设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传统的文明古国,不但于2004年很快批准并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且早在2003年初,就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发起实施了为期17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标志着这项工作在中国,不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全面转化为政府行为,而且很快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怎样科学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种类繁多又传统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科学解决继续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切实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矛盾状况入手,正确处理好各种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摆正靠使命驱动而不仅仅是利益驱动的工作心态,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思路,无疑是当前有必要提醒各方特别加以注意的。

    2005年02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242 ]
  • 关于新形势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卢竹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艺术教育教学正呈现出一派繁荣旺盛的景象。在认识到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的负面因素,甚至潜伏着的危害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探讨,无疑是艺术职业教育机构办学的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2005年02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3 ]
  • 美术作品

    杨刚 ,韩硕 ,徐永祥 ,石泓 ,刘文沪 ,叶文志,张远帆 ,毛文佐

    2005年02期 135-136+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