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 金元杂剧路歧的表演艺术

    徐宏图

    金元杂剧与南戏相对峙 ,堪称是中国戏曲史上两座突兀而起的奇峰。其时 ,不仅产生了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等一大批伟大的剧作家 ,而且造就了众多诸如刘耍和、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曹锦秀等一批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时称“路歧”。本文则专就金元杂剧“路歧”的表演艺术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作些探讨。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4 ]
  •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述

    樊祖荫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性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民歌 ,称之为多声部民歌。中国的多声部民歌 (即民间合唱或重唱 ) ,其历史之悠久 ,内容之丰富 ,形式之多样 ,分布之广泛 ,在世界各国是不多见的 ,它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概述了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历史、分布、题材内容与音乐形式特征。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3 ]
  • 对民歌的再认识

    周大风

    民歌的产生是多元性的。民歌的音调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民歌常作为载体来容纳不同的题材。衍变派生是民歌发展的常见现象。因时而变、因地而迁、因人而殊、因情而异是民歌流变的基本规律。民歌主要价值一是新创作时的素材作用 ,二是为人文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3 ]
  •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色运用方面的特征

    杜亚雄

    音色是声音的四种物理性质之一 ,也是音乐的表现要素之一 ,但在欧洲基本乐理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重视。作者认为重视音色、追求音色的多样化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 ,指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色运用方面的四个特征 ,并呼吁在乐理教学中突出民族特色 ,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09 ]
  • 发刊词

    沈才土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淡妆浓抹,各领风骚——曹禺、夏衍比较论

    徐晓东,陈坚

    从艺术方法看 ,同样倾向于现实主义的作家也具有各自鲜明的风格 :曹禺侧重于对命运的幽微思考 ,夏衍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切实关注 ;曹禺善于从紧迫性事件中提取戏剧冲突 ,把生活戏剧化 ,夏衍则弱化外部冲突 ,致力于描写人的内心冲突 ;曹禺的叙述语调充满悲愤的激情 ,夏衍则是含泪的微笑。但风格无优劣 ,姚黄魏紫 ,各具千秋。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6 ]
  • 演员的表演——戏剧表演的神话原型

    胡志毅

    人类为什么要表演 ,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应该说 ,戏剧表演是人类天性的表现 ,因为它来自人类身体的本身。我们不能仅仅从模仿的诗学来进行研究 ,而必须进入人类学的领域 ,即表演人类学领域进行研究 ,因为人类的表演具有神话原型的意义。我们这里的表演人类学将和神话学、宗教学相联系。演员的表演是从祭司的功能转化而来。演员是“再生”的 ,这和“神”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当我们和一个著名的演员接触的时候 ,我们会感觉到他身上的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我们在舞台上更可以强烈地感觉到 ,这就是演员的这种“神”性。演员和舞台的关系 ,就像圣徒和祭坛的关系。演员一旦在台上演出过 ,就会留恋舞台 ,因为舞台就是他的世界 ,他的寄托 ,他的梦想。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6 ]
  • 论80年代中国实验戏剧的奠基

    叶志良

    当代中国实验戏剧运动是在新的艺术创造背景下展开的一次艺术探索活动 ,并形成了一股戏剧的实验思潮。这一思潮的形成 ,是通过一些富有艺术探索勇气的极富创造精神的戏剧剧作家、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尝试而奠定的。本文旨在勾勒 80年代当代中国实验戏剧形成之初 ,中国剧作家、戏剧工作者的戏剧创造活动。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魏良辅·汤显祖·姜白石——“曲唱”与“曲牌”的关系

    洛地

    明中下叶之后 ,魏良辅 (及梁伯龙 )“新声”所规范的“依字声行腔”的“曲唱” ,在对明清传奇———南曲的发展和盛行起着巨大作用的同时 ,因其“依字声行腔”的“字唱”强化了“腔句”的独立性 ,从而对“曲牌”产生了某种瓦解的作用 ;而且 ,事实上已经出现由“腔句”自行组合的所谓“集曲”。这样的形势 ,对于曲作者就出现了是否必须按原先“曲牌”格式为“律” ,即如何对待“曲律”的问题 ,这就是晚明时期出现的两位大曲家汤显祖与沈之间一场著名的“汤沈之争”的实际内容。“依字声行腔”的唱与原先“调牌”既定格式之间的关系即矛盾 ,早在宋代“词唱”与“词调”之间就已存在、已出现了的。南宋时 ,当“词唱”对“依字声行腔”开始进行规范 ,“词唱”与“词调”间的关系即矛盾就已十分明显地呈现了 ;而在那当时 ,并没有出现如明末的“汤沈之争” ,而是以姜白石为代表 ,一方面须守“依字声行腔”作“词唱” ,又一方面则“率意为长短句 ,然后协以律” ,重组着“调牌” ,使“词唱”与“词调”出现重新组合即高一层次组合的趋势。然而 ,我国的韵文及其曲唱向高层次组合的发展趋势被蒙元灭宋所中断 ,其后再未接上。这 ,就是摆在我们今人面前的情形。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8 ]
  • 《东皋琴谱》散见

    吴文光

    文章就清初东渡日本的东皋禅师的音乐观、琴歌创作和人生历程的关联以及东皋琴歌的音乐特点三个方面发表了己见。笔者提出了东皋禅师的音乐观是一种“释儒同声” ,信仰是释 ,音乐是儒 ,而禅是二者兼之的观点。文章还尝试去发现东皋琴歌的语境和音乐风格并作了某些研讨。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3 ]
  • 古琴东瀛兴衰之文化要因阐释

    周耘

    本文试图阐释古琴艺术在日本兴衰起伏、曲折发展的文化要因 ,并评价明末清初东渡的东皋心越禅师对日本古琴艺术复兴的贡献。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7 ]
  • 舞蹈形式导论

    蓝凡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 ,其形式的因素常常重于表现的内容 ,形式是铸造舞蹈“性格”的根本 ,成功的舞蹈创作是由情节 (感情 )演衍成形式 ;舞蹈创作的关键在于找到舞蹈形式(动用的排列组合 )的秩序 (规律 ) ,使舞蹈形式 (语言 )具有节奏性、连贯性、一致性和呼应性 ;舞蹈形式的审美趣味 ,是将舞蹈形式提到“风格化”的高度 ;舞蹈形式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以无限小的量感传递最多的思想和情感 ,发挥情感和思想载体的功能和价值 ;因此 ,在一切艺术类型中 (甚至是与绘画和戏剧相比较 ) ,形式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5 ]
  • 硬毯子功训练对男性学生身高和骨骺的影响

    刘福祥,李人麟

    为了研究硬毯子功能技巧训练年龄、程序、时间、强度的调整对于训练成效和学生身高增长的影响 ,以探索毯子功技巧教学的改革 ,本课题对不同组别学生的骨龄、身高、胫骨上端股骨下端骨骺以及训练完成状况进行长期观察、检测和对照分析。结果提示 :调整训练的学生在技巧能力上进展迅速 ,同时在骨骺的发育和身高的增长上都显示出良性的影响。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9 ]
  • 战乱中的蒲华艺术

    朱伯雄

    本文意在考订“海派”先驱 ,著名的浙江画家蒲华的生平 ,以及蒲华一生与战乱中的上海及浙江的时代背景关系 ,并论述了蒲华在诗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0 ]
  • 身体现象学与视觉艺术

    王文杰

    本文旨在探索作为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身体”情状 ,“身体”的超切关怀 ,“身体”的现象学还原 (去蔽和澄明 )与创作语式或者说视觉掌握世界的方式间的必然联系。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 ,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功能化 ,身与心发生严重的疏离 ,并揭示了身体遮蔽这一令人焦虑的状况的根源是二元论在作祟。同时列举了一系列中西方文化人士所采取的身体还原的策略 ,提出身体现象学对当代视觉艺术的意义 ,并以中西近十位艺术家为例说明当代视觉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身体与视觉的互动 ,倾向于“身所盘桓 ,目所绸缪”的动作。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8 ]
  • 东皋禅师的篆刻艺术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季琳

    在日本篆刻史上 ,东皋禅师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他使持续了相当长历史阶段的早期日本印坛的萧条冷落景象开始复苏 ,他凭借着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造诣 ,揭开了日本篆刻的帷幕。本文论述了东皋禅师印风的出处、刀法的特点 ,及其对日本篆刻的重要影响。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0 ]
  • 论曲艺的导演艺术

    吴文科

    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 ,形式本身的相对简便性和生成背景的长期农业社会环境 ,加上民间性特征的个体经营方式 ,使得艺术的创造长期以来主要体现为“自编、自导、自演” ,没有在较大的范围和深广的意义上形成艺术分工较细又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和发达的发展局面 ,从而给其艺术的自觉尤其是创演的自觉带来极大的窒碍与掣肘。创作不能匹配表演之外 ,导演机制的不够健全和导演意识的基本缺席 ,更是使其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提出并且探讨建立适宜曲艺自身发展规律与审美特点的导演艺术体系与机制 ,是曲艺在未来取得更大发展的一个理论支点。而曲艺的导演意识及其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曲艺自身的历史演进中 ,事实上又是必然具备且客观存在着的 ,只是没有在艺术分工的进化过程中得以分化、凸显和最终确立而已。本文试图从探索历史上曲艺创演的导演因素和实施特点入手 ,借鉴现代社会相关艺术的导演理论与实践 ,结合曲艺的艺术实际 ,提出建立曲艺导演艺术机制与体系的观点。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0 ]
  • 论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

    周良

    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简称苏州评弹 )的叙事 ,叙述者和接受者当面交流。而同为表演艺术的戏剧 ,则叙述者和接受者并不当面交流。苏州评弹的客观叙述和主观叙述密切结合 ,说书人公开对听众讲话。小说的叙述者 ,常常将自己隐蔽起来 ,戏剧更是如此。评弹和小说与戏剧不同 ,它们是可以用全知视角叙事的。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9 ]
  • 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

    陈晓云

    中国电影与文学、与电视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电影文学”的概念成为与中国电影相伴的经典词汇而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 ,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亲密关系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电视开始普及 ,“影视文学”取代“电影文学”成为人们讨论的电视节目 ,特别是讨论电视剧时最常用的一个概念。其间包含了我们对于电影本性和电视本性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忽略 ,而中国电影一直缺乏视觉表现力 ,恐怕与这种观念不无关系。而电影与文学、电影与电视关系的颠覆 ,则是世纪之交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特殊产物。当文学不再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以视听文化为其主要表征的电影势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 ;而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观众 ,面对着同样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 ,面对着美国好莱坞电影、其他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冲击下艰难生存的本土电影 ,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投放到同样不能令他们满意的电视跟前 ,这也许是“初级阶段”一种必然的选择。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4 ]
  •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俞志达

    本文从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出发 ,对其存在体制、市场运行、因素配置、制作流程、放映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并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具体对策 ,如改革现行的电影体制、提高影片质量、整顿音像市场、疏通发行渠道、实行产业互动等 ,以期对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46 ]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下载本期数据